──河北省藁城市南董村村民高立輝參與玉樹地震紀實

高立輝和青海省紅十字會發來的感謝信
【轉自中國紅十字報】玉樹地震發生後,曾當過兵、有高原生活經驗的他毅然放下工作,趕赴災區支援抗震救災。參加完17天的救災志願服務後,他默默地回到家,沒有對任何人提起。直到20多天后,一封來自青海省紅十字會的感謝信,才讓人們瞭解到他的感人故事。他就是河北省藁城市南董村25歲的小夥子高立輝。
5月26日,藁城市市長張旭收到一封來自青海省紅十字會的感謝信。信中寫道:“玉樹4·14地震發生後,貴市南董村高立輝同志親身參加我紅十字會抗震救災工作,自願服務、不畏艱苦、勇於奉獻,體現了社會主義公民的優良素質。”
當記者來到藁城市南董村高立輝家採訪他時,周圍的鄉親們竟然對他抗震救災的事情一點不知道。高立輝也一臉詫異:“我沒向別人說起過,你們怎麼知道我去過玉樹?”
一定要為玉樹出份力
憨厚樸實是高立輝給人的第一印象。2006年,高中畢業後的他遠赴內蒙古參軍,當地海拔2000多米。2008年底復員後,在藁城經濟開發區一家攪拌站從事機修工作,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收入。
“4月14日晚上,當我在電視上看到玉樹遭受7.1級地震後,心裏感到非常沉重,自己在部隊服役兩年,有高原生活經驗。全國各族人民是一家,現在那裏有難了,有能力就應該搭把手。”經過一夜思考,高立輝暗暗下定決心:“2008年汶川地震時,自己沒能參加,很遺憾,現在復員參加工作了,能夠自己支配自己了,一定要為玉樹同胞出份力!”4月15日一大早,高立輝沒有告訴任何人,向單位請了事假,一個人悄悄踏上了去西寧的列車。
“16日我到了西寧,青海省紅十字會有專門接待志願者的,平原地區來的沒有專業救援經驗的志願者不讓去重災區,只給我安排了後勤物資搬運。”
在當地志願者的指引下,高立輝找到了一個由越野車俱樂部自發組織義務運輸物資的車隊。
“當時剛下過雪,餘震不斷,部分路面不是亂石擋路就是積雪成冰,大的運輸車輛根本過不了巴顏喀拉山,我隨著車隊在800公里的路程上顛簸了20多個小時才到達玉樹重災區結古鎮。”
懷著為災區人民出一份力的急迫心情,高立輝終於到達海拔4000多米的重災區。
不到一小時卸完一車帳篷
到達受災最嚴重的結古鎮,高立輝立即加入到救災部隊。“參與當地救災的武警中隊隊長幾次攔住我,不讓我在一線參與救援,急得我拿出了自己的退伍證讓他看,他還是不放心,直到我和官兵們一起手抬肩扛一段時間,沒有高原反應時,他才把我當作一名合格士兵來用。”
高立輝回憶,他參與的救援組成功在廢墟下抬出了一位80多歲的藏族老大娘。
在餘震不斷、天氣寒冷、條件艱苦的情況下,高立輝一直堅持了7個晝夜。回憶起當時的情況,高立輝伸出雙手讓我們看:“沒有大型機械,我們都是用雙手刨,肩膀扛,我的手和胳膊,不知道磨破了幾層皮,劃了幾道口子。"
“由於地處高原,有的地方積雪尚未融化,我們穿著單衣也沒覺得冷。救災任務緊急,沒有熱水,我們都是在餓得受不了時才啃幾口速食麵、壓縮餅乾,喝點礦泉水,每天幾乎搶著幹近20小時。我幹到第七天,部隊領導說什麼也不讓我待了,讓我隨著輪崗部隊到西寧休整。”就這樣,高立輝極不情願地離開了結古鎮。
在西寧休整時,高立輝整整睡了2天,一頓吃掉了6個饅頭。超強度工作,讓這個鐵打的小夥子也透支了。第三天,高立輝又隨著西寧志願者來到玉樹。
進入防疫和災後重建階段後,高立輝主動來到勞動強度最大、工作節奏最快的物資轉運站搞貨物搬運。
“全國各地捐贈的救災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這裏,最緊張時,我們兩個人,不到一小時卸完了一整車救災帳篷。”
這點小事不值一提
從4月16日到5月3日,高立輝在災區堅持了17天,親戚朋友沒有一個人知道,包括他的父母。要不是他大伯去世,父母讓他回家,他還不告訴家人自己在玉樹,就怕家人擔心。
採訪中,高立輝一直說:“這點小事,是我應該做的,不值一提。”
記者問他參加抗震救災有沒有考慮後果,高立輝不好意思地說:“我當過兵,什麼事都懂,臨走時我寫下了入黨申請書裝在信封裏。”
其實,在高立輝返回之前,青海省紅十字會已經給他頒發了一份榮譽證書,褒獎他“一方有難、八方支援”的志願服務精神。















